2019年6月17日,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吴龙峰、清华大学景观学硕士慕晓东及新加坡国立大学风景园林硕士胡志杰老师,在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为学生举办了风景园林青年学者讲座。
• 讲座回顾 •
1
Notes on criticism in landscape design
刍议景观设计的批评
主讲人
慕晓东(清华大学景观学硕士)
讲座时间
2019.6.17 14:30-16:30
讲座内容
慕晓东学者主要从景观设计批评的角度出发,围绕风景园林领域景观设计批评缺乏的原因、景观设计批评的定义、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批评方法及批评的步骤四个方面展开分享。
他提到由于相关领域研究主要着重于方法论而没有关注历史、理论、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没产生批评与互动作用,所以尽管西方在景观设计的研究领域比较前沿但在景观批评上的研究也是十分缺乏的。他认为批评是关于真理性的内容,批评处理的是思想和知识,批评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之中的。批评要做的不是在阐述已知事实,而是对既有事实的反叛,是对知识的整合与提炼。关于如何操作景观批评,他也提到景观批评本身就是视差之见,因此要依托于自己的立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攻破对方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就景观设计而言,既定的客观历史事实其实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和经验,以及找到自己的立场。在讲座的最后,慕晓东学者还就现场观众对于学习中哲学与艺术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关于现实工作中遇到与自己立场不同时的疑惑进行了回应,再次强调了哲学与艺术等对景观批评的重要性及找到自己立场的重要性。
慕晓东学者在进行讲座分享
2
Emerging landscape theory and practice
对谈:当下的景观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
吴龙峰、慕晓东、胡志杰
讲座时间
2019.6.17 16:35-17:15
讲座内容
话题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当下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胡志杰:至今为止我是有过不少不同类型的工作经历的。从求学时期开始我就一直有在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到现在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家目前接触的学习还是在技能上的,是提供给学生观察世界的前置载体。它会触发你设计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事物,每个专业对世界观察的切入点都不同。举乡村振兴为例子,接触后你会发现它并不仅仅只是为村民做一些东西这么简单,它背后其实是第一产业的转移、从而到如何重新激活空间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诸如此类的专业实践的时候,就需要找到自己的立场,理论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立场,设计和理论都应该是自下而上的。
孙晓峰:我并非是风景园林专业出身的,我原专业是新闻。毕业后在羊城晚报做过近十年的记者,后来发现设计专业有跟我想在新闻行业里想要追求的一样的东西,因此后来选择转行。我接触的大多数设计师也是跨界的。在从事这个行业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疑问,今天非常荣幸可以跟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在设计上我认为找到自己的“道”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设计的方法论,同时还是给甲方提供怎样的空间的依据,是公司的品牌。通过在历史上的横向对比,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预估自己未来的发展状况,总结出公司自己的“道”。当下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际实践,因此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理论与设计研究院,以总结出更加适合公司特色发展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比如房地产的居住区设计,其实我们是在设计一种社区空间,在面对日渐陌生疏远的邻里关系时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重新激活空间促发交往,让社会更加有温度,而以前边界清晰的功能分区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指导了,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实践真正需要的理论。
从企业的立场来看,关于就业的问题,其实风景园林行业的需求一直是很旺盛的且持续增长。它也越来越需要解决更多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所招的人才也不在是局限于本专业,行业的趋势也是越来越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的,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原有的老旧的知识体系。
吴龙峰:我基本是都是在升学的,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在以前的求学过程中我往往只关注理论的作用,对其背后的原因等的探讨是缺乏的。后来随着成长也开始进行了相关思考。现在我觉得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专业真正能做的是什么,但是在不清楚之前我觉得应该先坚持与尝试,后面可能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实践的过程对我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加深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但是以前的设计往往只是靠经验与直觉,尽管是跟我们现在利用现代的数据方法进行设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可操性并不是很强,因此我在gsd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在gsd的求学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教授们会给学生提供一套做设计的方法论,它可以被利用到各种不同的场所。
慕晓东:我主要从两方面谈。首先,大家在读理论的时候会有一种撕裂的状态,面对这种撕裂的时候,我觉得要么就抱着及其功利的心态,要么就是及其享受的状态,切勿沉浸在两者之间,否则会十分纠结。因为理论在实践的指导是及其有限的,但在几年之后是可以进行融合的。第二想谈论的是景观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几种关系,可以分成完全契合、完全无关系或者基于两者之间的几类,要学会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分级。完全契合的情况下是可以直接运用理论的,除了这种情况下其他理论如何转换成设计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的。
话题2:国内外理论教育与研究的差异的看法、对当下国内理论教育的批判。
胡志杰:就我自身而言,我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回来,对其教育体系的体会是其理论是不够先进的,它对比如景观都市主义等均没进行课程的安排,更多依旧在方法论上的授予。那时候经常跟老师跑项目,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是设计的愿景而非指导作用,当鸟瞰图、效果图等无法表达的时候,理论可以被利用上,也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遵循某种思想。对比华农而言,它即使是高等教育学校,但学生们接受的也只是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因此在此四年更多只是教会你怎么去画好一本图册,虽然无可避免,但其实这并不是风景园林教育的本意。其实现在风景园林探讨的不再仅仅是场地问题,而是设计问题,它的本质已经脱离了场地表象,它探讨的范围还有城市的公平性等等,这不是仅仅会画图就能解决的。
孙晓峰:就新闻学的角度而言,新闻学是一个很需要正义的专业,在此方向上其实对理论是十分淡漠的,但其实它有很多理论。我们更加注重实操,同时并不希望被其他的东西介入来干扰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在转到设计行业之后,一开始也更加注重实际的东西,注重看这个人是否可以马上转换成生产力。但现在随着经验的积累与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人持续的成长能力。因此在加强思想与理论教育的同时,同学们应该更多地走出学校,利用闲暇的时间去走向一线社会,观察当下的社会,去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能为你的服务对象提供什么,去思考自己的设计究竟是否是人需要的。
吴龙峰:我主要谈谈自己在gsd的学习经历。Gsd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围绕职业技能展开。他们的历史课程会在全球的视野下,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结合当时相关的一些实际项目展开,向学生陈述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然后通过一次次的studio给你建立一个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这是我认为跟国内教育小小的差异。国内的历史课程更多是只是对历史的描述。
主持人:对此我也是十分赞同的。在我在华农接触的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发现同学们画的图非常多,而且不同的设计里面画的图都是一样的,但这是不应该发生的。在一个项目里面有的图或许是不需要的,但是同学们并不会去反思这些图是否是需要的。
慕晓东:大家进行了这么多国内教育的批评之后我主要想对国外的教育进行批判。很多国外顶尖的学府对景观历史等理论近几年看来是不够重视的。国内本科教育主要关注让学生在不同的尺度下掌握不同的景观类型,通过景观设计作为载体让大家去了解这个行业。对于国外的教学,我本人其实没有国外的学习经历,但是清华的景观系创始人是哈佛的前系主任,因此哈佛的体系与清华是一模一样的。在我硕士的过程中发现与本科所授的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以知识为导向,比如历史、社会、技术等,主要为设计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国内其实与国外差异并不多。
从左到右:陈崇贤、慕晓东、吴龙峰、孙晓峰、胡志杰在进行对谈
在讲座的最后,李梦然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现在将理论融入到当下教育之中是十分困难的感想。陈崇贤老师也提出同学们现在应该珍惜国内的学习环境,很多学校经常要求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交流,这种机会在国外甚至都是十分难得的。此外,各位嘉宾也对现场观众日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习的疑问进行了探讨及回应。
记录整理人:李海薇